首页

南一女王

时间:2025-05-29 12:18:33 作者:设备混用 硒鼓留存 随意外印……这些环节都可能暗藏“小偷” 浏览量:79806

  记者从国家安全部了解到,涉密文件任何环节疏忽大意都容易产生失泄密问题,必须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从源头治理形成全过程闭环控制。相较于涉密文件的收发、传递、使用、保存、销毁等环节,源头制作上的安全管控更容易被忽视,出现失泄密隐患。

  设备混用危机

  文件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通常情况均带有存储固件或模块,在使用过程中,会保存处理过的信息。一旦在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共用,就相当于破坏了涉密计算机的物理隔离,会将处理过的涉密信息“摆渡”至非涉密计算机上,造成失泄密隐患。

  硒鼓留存有风险

  硒鼓是打印机的核心部件之一,用于接收激光扫描组块发射的激光图像数据,通过静电高压的配合,将需制作的图文资料转移到纸上,实现打印输出。硒鼓内置的芯片可被改造用于存储打印过的信息,未妥善处置管理,可能会造成失泄密。

  随意外犯大忌

  相关法律规定,除在机关、单位内部印制涉密文件外,还可以选择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极个别单位和人员,心存侥幸、贪图方便,将涉密文件、敏感资料就近送往自以为熟悉不会出问题的文印店印制,甚至在印制过程中未予以全程监督、及时清理文件资料,造成失泄密事件。

  管理不严有隐患

  个别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保密知识和敌情意识,存在随意摆放涉密文件、没有及时登记销毁印制废页、无关人员在场时依然印制涉密文件或文件制作期间擅自离开等情况,造成失泄密隐患。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制作场所要安全

  涉密文件制作场所要符合保密要求,一般来讲应在单位内部具有安全保密措施的环境内开展涉密文件制作,如确需外送,应选择有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单位,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并监督执行。

  制作设备要留意

  涉密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涉密文件制作可能用到的信息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保密技术检测。

  制作人员需可靠

  涉密文件的制作人员应为涉密人员,符合涉密人员基本条件并通过保密检查、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责任,接受单位保密部门监督。

  制作流程严密

  涉密文件制作应当使用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设备,禁止使用非涉密计算机和设备起草、制作涉密电子文档,禁止使用低密级的涉密计算机和设备起草、制作高密级电子文档,并严格按照批准的数量制作,对制作产生的废稿、废页应当及时登记销毁。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广大单位及相关人员在日常制作涉密文件时,要严守安全底线,强化保密意识,提升保密素质,时刻绷紧安全弦。如发现任何危害国家安全、涉及文件失泄密的线索,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部门进行举报。

  (总台央视记者 李本扬)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运河湾公园:河畔废旧工厂变身宿迁文旅新地标

溪头乡卫生院副院长程灶红向记者介绍,村里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平时身体不舒服多在乡里或县城就医,很少去往大城市看病。这次北京的医生来到村里义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打击跨境犯罪再添新战果 250名电诈嫌犯被移交我国警方

巍山融媒以作风问题、小错不断的“杨主任”为固定角色,创作多部微短剧,通过“杨主任”违规违纪行为被查处的系列故事,剖析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带来的危害以及杜绝的必要,角色设置“接地气”,案例呈现生动,群众乐于接受,相关政策法规也深入人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共鸣,迅速掀起追“剧”热潮。

(身边的变化)基层共富观察:全民参保,让医保普惠深入人心

专家介绍,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FAST在2017年10月发现首颗脉冲星至今,国内科研团队通过对银河系盘区开展脉冲星快照巡天观测的方式,发现了750余颗脉冲星,其中包括偶发脉冲星、毫秒脉冲星、脉冲星双星系统等,另外通过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球状星团脉冲星巡天等观测模式,也有200余颗脉冲星被发现。

两岸黄姓宗亲武汉江夏寻根祭祖共话乡谊

“我们正在用更安全、更高效且更可持续的方式恢复卡帕内玛矿区的运营。卡帕内玛矿区将以低成本且不产生废弃物的方式生产烧结粉。该矿区将使用自动驾驶卡车,这将提高安全性,并减少运营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毕闻达(Gustavo Pimenta)说。

2024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未来

“麻辣烫是我现在最喜欢的食物,尤其甘肃本地生产的各类粉,在台湾根本吃不到。”“95后”台湾女生陈方雨专程从兰州坐高铁来探秘天水麻辣烫。她受访时说,从前在台湾基本不吃辣,来甘肃后逐渐爱上了辣辣的食物,日常也会在兰州专门寻觅美味的麻辣烫,尽管热门店铺有时晚上还在排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